close

內容來自sina新聞

專傢經濟下滑跟樓市政策瞎折騰有關 大量決策失誤

  近兩年來中國經濟增速下滑,"破8"時代到來,原因是什麼?如何看待本屆政府對經濟增速下滑的容忍度增加?地方債和影子銀行會不會引發危機,對中國經濟下一步的增長造成系統性影響?如何評價過去運行瞭近20年的城投公司模式?本屆政府宏觀調控的思維為何是以調結構為主?如何判斷未來10年中國經濟的增速等,就這些問題,南都專訪瞭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教授。

 "調結構是本屆政府的基本思路"

  南方都市報(以下簡稱南都):中國這一輪經濟下滑的原因是什麼?

  張軍:原因很簡單,之前幾年靠刺激需求推得太高瞭,不能維持下去。中國經濟近兩年的增速開始逐步回落,現在跌破8%,首先要想的一個問題是,經濟的增速可以由超高的需求來維持嗎?我說的需求,即是凱恩斯所說的總需求的問題。當然不可能。因為可能有很多原因導致被刺激出來的需求不能持續維持,與吃興奮劑一個道理。難以支撐之前高速增長下供給方面的產能。結果就是產能過剩,企業開工不足,投資意向下滑,財務和盈利狀況惡化,包括之前很多行業,像鋼鐵、傢裝等。最近公佈的五大商業銀行的盈利狀況也不如預期。

  所以,中國經濟這兩年增速下滑,有兩方面原因。一是總需求在此之前被刺激,推得太高瞭。2008年之後,政府出臺瞭4萬億刺激政策,進行大規模的信貸投放,通過地方政府的債務融資平臺,推高瞭投資的需求。這些資金大部分進入基礎設施領域和房地產業,房價飆漲。因為打瞭這針力度很大的興奮劑,經濟出現瞭短期內的繁榮。不僅地產業,還包括與此相關的鋼鐵,傢裝,建材等行業,這些派[最新消息 價格 戶型 點評]生的需求都被拉起。這不是一個正常的需求增長,當然不能維持。

  隻要政府回過頭來采取一個相對比較冷靜的低力度幹預,經濟增速自然就會回落。需求的背後是信貸,信貸的背後是債務,所以一旦經濟下滑,馬上就會出現地方債務會不會有風險,債務鏈條會不會斷裂,支付上會不會有問題等。現在中國就進入瞭債務的收縮期。

  第二個原因是政策在短期內是維持需求的一個很重要的變量,經濟回落時,政府可以動用貨幣或財政政策,阻止經濟下滑。但過去兩年,經濟下滑的勢頭沒有扭轉,回頭看是政府沒有動用政策,搞宏觀調控呢?基本沒有。中央政府容忍瞭這次經濟的下滑。雖然它不是袖手旁觀,但顯然不想重復前屆政府的那種做法。這就引出瞭另外一個問題,即本屆政府為什麼會作出這種選擇?

  南都:這裡請允許先打斷一下。2007年底發生金融危機後,中央政府迅速放寬瞭購房政策,在信貸利率優惠和首付等方面刺激房地產需求。房價迅速飆漲,後政府不得不又回頭重新調整,在2010年底搞嚴厲的限購限價政策。這輪經濟下滑與政府對房地產業調控的思路不清,來回搞折返跑,有沒有關系?

  張軍:當然有關系。先刺激後抑制,會導致企業大面積的決策失誤,很多與房地產相關的行業都出現瞭產能過剩的問題。後限購限貸,控制地方政府的債務,甚至限制銀行的信貸方向,總需求當然會迅速回落。

  南都:本屆政府為何對經濟增速下滑的容忍度增加瞭?

  張軍:這反映瞭本屆政府對經濟的基本思路和取向。中國經濟增長到今天這種狀況,速度稍低一點未必是什麼太壞的事。但我認為大幅度降速肯定是壞事。速度低一點可以進行一些結構性調整,把經濟拉到產業升級的軌道上來。經濟不是原地踏步,可以慢一點,但慢一點不是沒有方向,而是要著手產業升級。當然,這是一個良好的願望,經濟能否成功升級現在還不清楚,但調結構,促升級是一個基本的思路,所以就增大瞭對經濟下滑的容忍度。

  李克強總理也給出瞭一個經濟增長的上下限問題,這種思路是過去30年中,中央政府沒有出現過的。隻要經濟不滑出下限,中央政府的主要任務就是調結構,而不是穩增長。若經濟增長滑出瞭下限,才會回到穩增長上來。

 地方債是一個可化解的問題重劃區比較信用貸款代墊款

  南都:伴隨著這一輪的經濟下滑,去年有兩個問題引發普遍關註,就是地方債和影子銀行問題。在你看來,這兩個問題會對中國經濟下一步的增長構成多大的影響,會引發危機嗎?

  張軍:地方債和影子銀行的確構成一個問題。當經濟增速下滑,收入下滑,地方債務的償還能否持續,銀行表外的的信貸業務擴張會不會帶來危機,自然會成為一個重要的現象,引發普遍的關註。其實,回頭來想一想,這些都是當初打興奮劑的惡果。

  會不會帶來危機?其實是說地方債和銀子銀行問題有沒有解決?會不會對經濟造成系統性的影響?我對此有不同的看法。現在國際上的一些投行,包括一些著名的經濟學傢,唱衰中國,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這兩個問題,說中國解決不瞭。這種說法多少有一點誇大其詞。

  地方債近年累積的速度確實比較快,各種不同的統計口徑是總量大致已高達17萬億,但實際上占GDP的比重連30%都不到。與全球其他國傢比,在規模上並不大,是可控的,也遠低於歐美發達國傢的100%以上。但規模不大,並不意味著沒有風險。一些落後的中西部地區的縣市的確欠瞭不少債,這些債務怎麼解決?發達地區相對要好很多,所以地方債的問題,反映在中國各地是不對稱的。這些債務的風險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縣市。

  其次,若出現風險,中國有沒有辦法解決。在我看來,中國有足夠的辦法解決。這些辦法包括轉移支付,因為中國政府的財務狀況遠遠好於其他發達國傢。二是可以展期,這些債務的債權人都是來自國內,而不是國外;上世紀90年代銀行和國有企業之間出現瞭大量的三角債,當時為瞭處理這些債務,也累積瞭不少的經驗,即成立瞭四大資產管理公司,通過市場化的手段進行債務重組。這種方式中國仍舊可以再用。

  地方債和影子銀行的問題,在其可能引發風險之前,要當做一個問題事先化解掉,早解決比遲解決要好。從去年的動作看,中央政府對此也是足夠重視的。更重要的是,要弄清楚這些債務產生的機制,把源頭斷掉。從中長期來看,地方政府的投融資體制要改革。地方政府為瞭增強競爭力,融資去搞基礎設施建設是可以的,但這種以土地做抵押的城投公司模式可能要改,要轉向利用金融和資本市場,以市場化的方式公開發行債券。

  公開、透明是地方政府發行債券的基本準則。這就牽扯到影子銀行的問題。現在的這種城投公司的城市化模式,問題就集中在不公開透明上,以至於審計署花瞭很長時間也沒有搞清楚。這比債務規模本身的風險更高。

  南都:也有一種聲音,是認為地方政府以平整後的土地作抵押,向銀行或資本市場融資,風險不足為慮。因為現在的銀行早已不是國有的銀行,而是獨立核算的股份銀行,產權界定清晰,若借錢給地方政府有巨大的風險,它們不會那麼蠢就借瞭。恰是中央政府的這輪限價限購的嚴厲調控,致使地方政府的土地賣不出去,整個的債務鏈條才有瞭問題。

  張軍:讓人擔心的就是,銀行在評估地方政府的償債能力時,會考慮道德風險,會認為這個債務最終會由政府來買單,會由中央政府來托底。中國整個投融資系統最核心的問題,就是不能假設最終政府會買單。現在民眾去買理財產品,也是假設買國有銀行渠道的理財公司會剛性兌付,不知風險要部分自我承擔。這個道德風險必須去掉,而這一輪的金融改革恐怕就是要打破這個神話。今年年初中城公司30億元的信托兌付危機,據說最終政府沒有出手,據說就有這方面的考量。

  南都:你如何評價現在的這套已經運轉瞭近17年的城投公司的城市化模式?

  張軍:經濟要發展,土地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。而中國的土地使用權在地方政府手中。1994年分稅制改革後,增值稅分成,高效使用土地雙方皆得利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此問題上激勵兼容。而中國有近3000個縣,各地競相發展經濟,競爭激烈,中央政府對地方官員的升遷考核又與地方經濟增長掛鉤。所以,各地縣市之間都在想著如何盤活土地資源,高效配置,產生更高的租值。

  過去近20年,地方政府補償征地,平整好土地後,以此作抵押向銀行融資,並配套建設好管線道理等基礎設施建設,出售給開發商。有瞭盈利後再進行新一輪的滾動開發。這是一套很高效的城市化模式,城市擴展很快,民眾居住條件改善飛速。

  但任何一種模式都不是一勞永逸的,都會隨著條件的變而變。城投公司的模式有一個前提就是政府拆遷征地補償的成本低,現在經過20年的發展看,這個條件不具備瞭。而且很多地方可用的土地也越來越少瞭。當政府平整好土地批租的收入不足以彌補拆遷補償的成本時,這套模式就玩不下去瞭。我的判斷是,中國的沿海發達地區已經接近這個階段瞭。現在一些發達地區,土地財政的收入占比是快速下降,也表明瞭這點。而在中西部一些不發達的縣市,這套模式還是可用的。這就是地區發展不平衡帶給中國的獨特之處。

  對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樂觀的理由

  南都:是你最早指出李克強的經濟學不是通縮經濟學而是結構經濟學,影響很大。後被國外的投行總結為不刺激、去杠桿和調結構。為什麼本屆政府會形成以調結構為主的思路?

  張軍:這是一個好問題。這個政策很大程度上也反映瞭學界的共識。經濟學界一個共識是中國經濟增長可能到瞭一個新的階段,這個可從與中國經濟增長類似的東亞經濟發展的歷程上,觀察到一些相似之處。任何一個經濟體,高速增長的時間都不是永續的。在什麼時候會減速,中國是不是到瞭一個減速期,這就要看中國經濟的人均G D P和發展到瞭一個什麼階段。經驗上的一個大數統計是,當人均G D P達到發達國傢一半的水平時,經濟增速會換擋,當然這不是絕對的。

  經濟增長由生產率決定。隨著與發達國傢生產率的差距縮小,學習效應遞減,經濟的增速會下來。當然學界現在有爭論,就是未來10年,中國經濟的增速是多高,有的悲觀,有的樂觀。我個人是比較樂觀的,認為還是在7%-8%之間。有的悲觀的可能認為會在5%以下。接下來經濟增速會下滑這種共識會影響本屆政府的思路。

  李克強總理提出瞭換擋期的概念,潛臺詞也是認為會出現兩個高低不平的增長階段,中國經濟會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速增長。未來幾年,中國經濟可能都處於這種換擋期。轉換就意味著產業的升級,意味著結構的調整。原來的一些低附加值、高污染的企業可能要遷移,或被淘汰。產業升級過程中,人力資本、研發、管理、市場開拓能力等能否跟上,現在還看不清,因為這是要與歐美日生廠商的需求市場展開直接競爭瞭,不是那麼容易的。

  第三個原因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環境承載力出現瞭拐點。過去高速增長時期,使用的資源、能源多,污染也多。去年全國各地普遍出現的霧霾天氣是個重要的信號。雖然污染是各國發展必經的階段,但霧霾的出現,標示中國要進入治理階段瞭。治理也意味著要調整產業結構。

  南都:你為什麼對中國經濟未來的增速如此樂觀?

  張軍:一是中國經濟一直在發展增長的軌道上,沒有脫軌;二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還在,人均G D P與發達國傢還有很大差距,中國的人力資本增長,民眾的知識更新還很快;三是中國與當年的東亞經濟增長有比較類似的體制。政府把經濟增長當做解決其他問題的基石,這是東亞成功轉型國傢或地區很獨特的一種政治思維。經濟增長優先於社會和政治轉型。這種思維認為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,再談政治轉型會是因為後者實際上是前者內生出現的現象。而且,經濟發展需要很好的秩序,但秩序並不容易建立起來,所以,先不能亂瞭秩序,不然經濟不能發展。像南亞、拉美等國,把這個順序倒過來,為瞭經濟增長,而先進行政治轉型,往往就失去瞭應有的秩序。沒有秩序的體制是很可怕的,經濟發展步履艱難。所以,我認為,東亞的不同就在這個方面。

  南都:回頭來看,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瞭36年,這裡面是不是有一些經驗可以總結?這些經驗構成的知識,構成的因果關系現在還在不在?能否對中國接下來的經濟增長有一些啟示或借鑒?

  張軍:現在總結中國經濟增長或轉型成功的經驗,個人認為還是有點早。中國當然積累瞭一些經驗,包括剛才講到的經濟發展與政治轉型的排序選擇上。但另一點,也是我有時在想的一個問題是,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的崛起是非同一般的。通常一個後發國傢可能在某一個產業上,比如韓國是電子、日本是電器和汽車,但中國市場規模大,在制造業的每一個鏈條,每一個區段上都參與瞭全球化,參與瞭全球分工,這個究竟意味著什麼,有什麼含義要深入研究。中國經濟不增長,對全球經濟來說當然是災難,中國經濟增速太快,也會造成全球很多國傢的恐慌。如此全面參與全球分工,中國收益巨大。2008年的金融危機,中國受到的沖擊最小,也是因為這個世界對中國的制造和產品越來越依賴瞭。

  辦理信貸房貸銀行缺錢急用哪裡借錢



新聞來源http://dl.house.sina.com.cn/news/2014-04-13/09012685496.shtml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ethelcha22 的頭像
    ethelcha22

    ethelcha22的部落格

    ethelcha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